提升重災存活率與治癒率!衛福部推「外科醫師醫療韌性訓練計畫」:3大面向強化災難應對能力

亞東紀念醫院邱冠明院長(左一)、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中)、台灣外科醫學會蔡建松理事長(右一)一同宣告「外科醫師醫療韌性訓練計畫」正式啟動。(圖/台灣外科醫學會 提供)
衛生福利部推痛「韌性國家醫療整備計畫」,並委託台灣外科醫學會、台北醫學大學韌性計畫管理中心與台灣外傷醫學會等單位共同執行「外科醫師醫療韌性訓練計畫」。台灣外科醫學會蔡建松理事長表示,計畫中集結超過百位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臨床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共同開發教育訓練內容,以及提供全新教具、製作全新教學影音,引入虛擬實境(VR)技術,為醫療教育資源注入創新元素。
啟動「外科醫師醫療韌性訓練計畫」 預計培訓萬名醫事人員
全球災害事件頻發,為提升國民遭遇大規模災難或特殊事件的存活率與治癒率,面臨大規模災難或特殊事件時,災難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數、後續病症影響、複合式災難的波及等,都是對醫療量能的考驗。強化醫療韌性已成為全球趨勢,因此初步救難處置與接續後續治療是減少對醫療系統的衝擊,以及提升事件後的存活率、治癒率的關鍵。
事發時的緊急處理、社會各界資源投入及外科醫師團隊提供的治療與照護相關重要。由於台灣災難救治部分一直備受國際關注,加上強化醫療韌性已為全球趨勢,為此,必須持續精進與強化外科醫師的緊急外傷處置觀念,在特殊事件發生時,才能臨危不亂、互相支援與合作。
衛福部近年宣告啟動「韌性國家醫療整備計畫」,並委託台灣外科醫學會和台灣外傷醫學會執行,計畫預計培訓超過一萬名醫事人員,增強大量傷患的緊急救援能力,精進與強化台灣醫療體系。
「外科醫師醫療韌性訓練計畫」 三大亮點 助建立完善醫療教學體系
台灣外科醫學會外傷委員會主任委員林恆甫說明,「外科醫師醫療韌性訓練計畫」自2024年下半年啟動,從訓練課程、教學影片與VR訓練模組三大面向出發,建構緊急外傷與災害傷亡處理原則與觀念,並提升緊急外傷處置與手術技術,盼更有效地因應社會的醫療需求。
- 實體課程:概念性論壇與實作課程雙管齊下,台灣外科醫學會引進國外全新擬真教具,較傳統訓練課程更為細緻,有助於醫師們在實際操作時,產生更多投入感,並且能反覆熟悉操作技巧。
- 全新教學影片:以專業影像還原手術場景,以擬真操作為主,共規劃車禍、爆炸、地震等三大情境,每個情境下共5支影片,針對不同情境安排所需技術課程。未來將打造線上資料庫,提供醫師們遠距學習模式,能隨時隨地的強化記憶與技能。
- 虛擬實境VR訓練:藉由外科呼吸道處置、外傷性氣胸緊急處置、傷口填塞與止血帶應用等三大主題,以VR建置高度擬真的操作場景。醫師可以在模擬的高壓災害情境中,進行如環甲膜切開術、胸腔外傷引流管置入等多項精準的技術練習操作,並透過沉浸式體驗,精確模擬手術360度的視角,有助於臨床應用能力。
此外,台灣外科醫學會也著手建置師資清冊,邀請臨床經驗豐富的專家,協助設計訓練課程,培育種子教師,以建立完善的醫學教學體系。林恆甫表示,本計畫也會積極輔導各大醫院成立備援手術室團隊,推動進階外傷技術訓練,期許在多方協作下,若未來遭遇特殊災難或重大傷亡事件,能為國民提供一個穩定、強大的全面性支持環境。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