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重挫引爆焦慮潮!情緒低落伴隨4症狀要注意...精神科醫示警:超過●週恐是重度憂鬱警訊

近期國內外股市劇烈震盪,精神科醫師指出,有民眾因股市下跌導致焦慮、失眠,甚至憂鬱症狀惡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林勻熙 整理2025-04-28

全球政經局勢動盪,帶動國內外股市大幅震盪,台積電股價失守千元大關,不少投資人憂心資產縮水,情緒也隨之起伏。面對市場劇變,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精神部主任蘇柏文提醒,財務損失帶來的不只是經濟壓力,更深層影響心理健康。他呼籲,心理韌性的養成應從日常著手,政府也應強化各年齡層的心理健康服務,讓全民在動盪中更有能力自我調適。

財務挫敗易引爆情緒危機 焦慮、失眠患者增多

蘇柏文指出,近期已有民眾因股市虧損求診,出現焦慮、失眠,甚至憂鬱情緒惡化的情況。部分患者對投資失利感到強烈自責與羞愧,情緒低落到出現輕生念頭。他強調,遭遇經濟打擊固然痛苦,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對這份挫折,及時察覺並處理情緒,才能避免心理創傷惡化。

「財務損失固然令人挫折,但更值得重視的是隨之而來的情緒反應與心理承受力。」蘇柏文分析,尤其有「金錢焦慮」傾向者,容易在市場波動中冒進高風險投資,渴望快速翻本,一旦失利,情緒可能迅速惡化為憂鬱、絕望甚至憤怒。他提醒,若這些情緒持續超過兩週,並伴隨焦躁、失眠、食慾不振、喪失動力等情緒困擾持續超過兩週,恐怕已是重度憂鬱症的警訊,應及早尋求精神科或心理師協助。

在臨床觀察中,許多投資人容易將財務表現與個人價值感綁在一起。一旦出現虧損,不僅懷疑自身能力,更進一步否定自我存在價值。蘇柏文提醒,當負面情緒長期壓抑、未被妥善支持與處理時,恐怕導致情緒崩潰,甚至引發自我傷害行為

投資之外,更要經營心理韌性

精神部護理長張詩閔補充指出,許多民眾在投入理財時,過於專注在獲利與成功,卻忽略了對風險承受度的認識。一旦市場變動,情緒反應往往格外劇烈。張詩閔建議,日常生活中應維持規律作息、建立穩定的人際連結,並學習適度表達壓力與焦慮緒,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情緒調適方式。她提醒,當覺察情緒異常時,正是身體發出的訊號,應停下腳步,好好照顧自己。

針對整體心理健康策略,蘇柏文強調,心理衛生推動不該只侷限於診斷與治療,更應著眼於日常的預防與教育。他呼籲,從中央心理健康司到地方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應持續強化心理健康促進與識能培力,讓民眾在平時就能主動察覺心理變化,懂得及時求助。蘇柏文表示,「健康不只是身體沒有病痛,擁有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完整健康。」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精神部主任蘇柏文指出,焦慮、憂鬱、無望甚至憤怒等情緒持續超過兩週,並伴隨長期失眠、食慾不振、喪失動力等情形,就可能是重度憂鬱症的徵兆,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圖/桃園醫院 提供)

資料提供:桃園醫院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