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吸收力正被這些「隱形毒物」悄悄摧毀

2025年4月4日《朝日新聞》與《NHK》報導,日本秋田縣部分稻米檢出重金屬鎘超標逾一倍。
這些事件其實每天都在全球各個角落在上演
2025年4月18日美國非營利組織《Lead Safe Mama》公布,第三方檢測53種牙膏,發現90% 的牙膏含鉛, 65% 含砷,47%含汞,35%含鎘。其中包括在台灣都有販售的各領先品牌。
這只是冰山中的一小角,重金屬已無所不在。其實真正威脅國人健康的是來自PM2.5的重金屬, WHO官網的空污宣導影片說:「空氣汙染最致命的武器是砷、鉛等看不見的有毒顆粒,它們穿透肺部的屏障,種下癌症的種子。有些甚至直接進入血液,破壞整個系統,引發血管發炎和收縮,導致血壓上升,最終可能引發中風。」


美國非營利組織《Lead Safe Mama》公布檢驗結果
台灣的重金屬污染從來就不低
環境部最新報告指出,全國PM2.5年平均濃度為13.7 μg/m³,較去年上升1.4 μg,是WHO標準的2.74倍。冬季期間雲嘉南上升到27.9 μg,中部為21.8 μg,高屏為22.6 μg,均超過WHO標準數倍之多。
根據WHO資料,到處都是汙染源,已經全面入侵生活環境。
1. 空氣、水、土壤三者基本上已成為一種循環
工業排放、交通廢氣、燃煤電廠、焚化爐、石化及垃圾燃燒、地下水、生活污水、老舊鉛管銅管、農藥和化肥、動物糞便、汙水灌溉、垃圾掩埋及燃燒、農藥、油漆等都會釋出重金屬,它們透過呼吸與皮膚接觸進入肺部、血液,並在體內沉積。重金屬不易降解,會持續積累並通過農作物吸收、灌溉、養殖而遷移,影響人體健康。
2. 食物鏈中的累積
重金屬最終進入我們的餐桌。蔬菜、水果、海產、肉類幾乎都有它的蹤跡,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報導。所以衛生單位建議孕婦一週只能吃一片3指寬的生魚片,因為孕婦會透過胎盤將體內重金屬傳給胎兒,進而造成流產、早產、體重不足、智商不足及自閉過動的可能。
重金屬難以察覺,卻又持續損害健康
砷鉛汞鎘四大重金屬早已被美國疾管中心CDC定義爲人類10大毒物,砷鉛汞更位列前三名。各種醫學研究也證實,重金屬因為積累能力及持久性,對健康產生長期且潛在的嚴重後果。他們經常被錯誤地歸因於正常的衰老過程或其他健康問題,最後逐漸發展成心血管、神經、代謝和免疫等慢性病,甚至增加罹癌的風險。
重金屬首先帶來的就是迫害腸道生態的平衡、抑制腸道對營養的吸收。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NIEHS)與美國CDC已多次指出,重金屬會嚴重傷害腸道的黏膜細胞,引發所謂的「腸漏症」,進一步影響鐵、鋅、鈣等關鍵營養素的吸收。腸道的菌群生態也會遭受破壞,促使有害菌群增加,削弱益菌的保護作用,導致慢性發炎的風險提高。
這種影響緩慢且不易察覺,再好的營養補充品,也會因腸道吸收不佳而效果打折,這是吃了保健品而無明顯改善的主因之一。2023年,美國心臟協會(AHA)發表報告指出,重金屬暴露與營養素吸收障礙之間具有高度關聯性,且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與骨質流失等問題呈正相關。


定期排毒是健康維護的王道
臨床醫學證實,可以發揮排毒作用的有兩種:
1. 急性中毒會使用螯合劑如EDTA,但這些藥物須有醫師處方,所費不訾,副作用亦不可忽視,並不適合日常保健。
2. 以特定益生菌株排除重金屬。例如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 LP66 (已取得多國專利)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CFM8610
《柳葉刀》污染與健康委員會得出結論:“污染是世界上導致疾病和過早死亡的最大環境風險因素”。這些污染的外在因素恐怕很難改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定期以安全有效的方式排毒,這應該是本世紀維護健康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