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水功效、禁忌與煮法公開!可以每天喝嗎?月經可以喝嗎?

紅豆富含鉀離子,有助身體排出多餘鈉分與水分,達到利尿與消腫的效果,尤其對經常下半身水腫者有幫助。(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這個紅豆不是你想的那個紅豆!紅豆水是什麼?
紅豆水功效有哪些?7大紅豆水好處一次看懂!
紅豆水煮法:簡單三步驟,自製無添加紅豆水
紅豆水可以每天喝嗎?
紅豆水月經期間可以喝嗎?
紅豆水孕婦能喝嗎?
紅豆水什麼人不能喝?
紅豆水去濕氣嗎?中醫怎麼看?
{DS}
近年來,「紅豆水」在健康飲食與瘦身界迅速走紅,許多網紅與營養師都推薦這款天然又方便的排毒飲品。你是否也對紅豆水的神奇效果感到好奇?以下解析紅豆水功效、紅豆水煮法、紅豆水禁忌,還有紅豆水可以每天喝嗎、紅豆水去濕氣嗎等民眾常見問題,幫你安全又有效地將紅豆水納入日常保養。
這個紅豆不是你想的那個紅豆!紅豆水是什麼?
紅豆水,是用「赤小豆」(與甜點用的紅豆不同)熬煮而成的天然飲品,不加糖、不加調味,僅取其湯水飲用。因為赤小豆的利水、去濕效果較強,中醫常用它來清熱解毒、改善水腫。紅豆水的核心訴求是排濕、利尿、瘦身,因此選用赤小豆更合適。
而我們平常吃甜點時用的「紅豆」雖然也有營養,但偏溫,功能與赤小豆稍微有些不同。
赤小豆 | 紅豆 | |
外觀 | 粒小、細長,顏色偏暗紅、有點紫 | 粒大、圓潤飽滿,顏色鮮紅亮麗 |
口感 | 較硬,煮後不易糊爛 | 軟綿、易煮爛,適合甜點用途 |
用途 | 常用於中藥、養生茶飲,如紅豆水 | 多用於紅豆湯、紅豆餅、紅豆冰等甜品,但也可使用在紅豆水 |
屬性 | 偏涼,具有利尿、去濕、消腫效果 | 偏溫,性味甘,酸,平 |
營養 | 高鉀、高纖維,助代謝、排毒 | 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 |
紅豆水功效有哪些?7大紅豆水好處一次看懂!
紅豆水功效1:排水消腫
紅豆富含鉀離子,有助身體排出多餘鈉分與水分,達到利尿與消腫的效果,尤其對經常下半身水腫者特別有幫助。
紅豆水功效2:促進代謝、輔助減重
熱量低、無糖無負擔的紅豆水,適合作為減脂期間的代謝輔助飲品,有助加快排出多餘水分與廢物。
紅豆水功效3:幫助排毒、預防便秘
紅豆中的皂素與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出宿便與毒素,養成清爽體質。
紅豆水功效4:改善經前症候群
女性在經期前或期間容易出現水腫與情緒不穩,飲用紅豆水可改善體內循環與水分代謝,減緩不適。
紅豆水功效5:補血益氣
紅豆富含鐵與維生素B群,對貧血者或體虛者有幫助,特別適合女性日常飲用。
紅豆水功效6:養顏美容
紅豆水去濕氣的效果,加上補血、排毒,有助改善氣色與膚況,內外保養一次完成。
紅豆水功效7:強化免疫力
含有多種微量營養素,長期飲用可協助身體維持良好的免疫機能。
延伸閱讀:消水腫吃什麼?喝什麼?快速消水腫4大類食物、消水腫6穴道一次看、紅豆水、薏仁水、黑豆水...哪種消腫最厲害?46歲梁詠琪每天必喝「它」,可消水腫、排毒!這時間喝更好
紅豆水煮法:簡單三步驟,自製無添加紅豆水
雖一般紅豆煮的水也有利水作用但較赤小豆效果差,也因食用過多易產生皮,膚黑、乾燥等副作用,所以也可以考慮購買市售的紅豆水產品或使用一般紅豆煮紅豆水。但要注意,煮紅豆水時,火候很重要,煮破恐使紅豆中的澱粉釋放到水中,讓你越喝越胖。
材料:赤小豆1兩(約37.5克)、水
做法:
1.赤小豆先洗淨泡水3~4小時,讓其容易煮透。
2.將赤小豆連同泡豆水放入鍋中,加入新的清水。
3.用中小火煮約40~50分鐘,直到紅豆釋出色澤與香氣。濾掉豆渣,只取水飲用。
*喜歡更濃郁口感者可延長熬煮時間,或加入少量薏仁、黑豆一起煮,有助加強去濕效果。
紅豆水可以每天喝嗎?
需視體質而定。紅豆水雖然天然,但仍具有「利尿」與「寒涼性質」,若飲用過量,可能導致腸胃不適或頻尿。另外,食用過多易產生皮膚黑、乾燥等副作用,消費者在選擇時應注意。
紅豆水月經期間可以喝嗎?
可視情況而定。紅豆水有助舒緩經前水腫與不適,但由於紅豆性質偏寒,經期時若有腹冷、經痛體質,建議搭配薑片一起熬煮,或等經期結束後再飲用會更安全。
紅豆水孕婦能喝嗎?
孕婦如無腎臟問題、水腫嚴重或便秘情況,可適量飲用紅豆水來舒緩身體不適。不過因為懷孕期間體質較特殊,建議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評估體質再決定是否飲用。
紅豆水什麼人不能喝?
以下族群建議避免或減量飲用紅豆水:
- 腎功能不全者:紅豆水的利尿作用可能加重腎臟負擔。
- 體質虛寒、容易腹瀉者:紅豆水偏寒,恐導致腸胃不適。
- 低血壓者:利尿可能使血壓下降,應審慎飲用。
- 服用利尿劑者:紅豆水與利尿劑同時作用,恐導致電解質失衡。
紅豆水去濕氣嗎?中醫怎麼看?
中醫認為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入心、小腸經,有利水除濕、解毒排膿的作用,因此紅豆水的確具備「去濕氣」的功效。適合台灣潮濕氣候下體質偏濕、易疲倦、水腫的人。但長期使用仍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
延伸閱讀:「濕氣」竟然有4種:內濕、外濕、寒濕、濕熱!差在哪?如何判斷?想除體內濕氣,醫師教你5招「正確排濕法」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