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菜、反覆加熱食物都是「胃癌」風險因子!想及早發現癌變,醫師告訴你「1篩檢」的重要性

成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蘇炳睿指出,第一期胃癌大部分都「沒有症狀」或是非典型症狀,容易與其他腸胃問題搞混,往往是透過健檢或胃鏡偶然發現。

成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蘇炳睿指出,第一期胃癌大部分都「沒有症狀」或是非典型症狀,容易與其他腸胃問題搞混,往往是透過健檢或胃鏡偶然發現。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陳宛欣 整理2025-05-02

胃癌的進展:從黏膜細胞到胃癌癌變
胃癌成因與5大風險族群
胃癌症狀:非典型症狀難辨別
胃癌篩檢:胃鏡檢查為何重要
預防胃癌的五大生活守則
常見健檢紅字:胃息肉與其風險
胃癌的治療方式與預後

{DS}

在搜尋「胃癌症狀」、「胃癌怎麼預防」或「胃癌危險因子」時,你可能已經對這個沉默卻致命的疾病產生了疑問。胃癌的發生並非一夕之間,而是長期累積病理變化所導致的結果。從正常黏膜細胞的受損、慢性發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一直到分化不良及癌變,這是一條有跡可循的病變路徑。成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蘇炳睿將帶你了解胃癌的成因、早期警訊、如何透過檢查及日常生活中的保健方式,讓你有效遠離這項高風險癌症。

胃癌的進展:從黏膜細胞到胃癌癌變

胃癌多從胃黏膜層的病變開始。正常情況下,黏膜細胞會不斷自我修復與再生,但當胃部長期處於慢性發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反覆刺激的環境中,就可能導致細胞異常增生,形成「腸化生」。若腸化生又沒有得到好的控制,有五%機率可能發展成「分化不良」,進一步演變成早期胃癌。特別是「嚴重分化不良」的患者,根據統計,有機會在八個月內變成早期胃癌,因此應積極治療與追蹤。

胃癌成因與5大風險族群

胃癌的隱形殺手「幽門螺旋桿菌」

搜尋「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的結果幾乎都指出,它是全球胃癌最主要的致病因子之一。此菌會破壞胃黏膜,引發慢性胃炎與潰瘍,最終可能促成癌變。目前台灣的胃鏡檢查多會同時進行幽門桿菌檢測,若確認感染,應接受抗生素合併制酸劑的殺菌療程。即便治療完成,也應定期追蹤,防止復發或併發其他病變。

除了有幽門螺旋桿菌外,以下是胃癌高危險族群,這些族群應主動安排胃鏡檢查,並養成定期健康追蹤的習慣。

  • 有胃癌家族史者
  • 年齡超過50歲
  • 長期胃部不適(如胃酸逆流、胃潰瘍)
  • 胃鏡檢查發現腸化生或分化不良
  • 長期吸菸、飲酒或愛吃醃漬、重鹹食物者

胃癌症狀:非典型症狀難辨別

第一期胃癌大部分都「沒有症狀」或是非典型症狀如輕微不適、上腹悶脹、悶痛、飯後容易感到脹氣、打嗝、消化不良、胃酸分泌增加等,容易與其他腸胃問題搞混,往往是透過健檢或胃鏡偶然發現。

中晚期胃癌可能出現吞嚥困難(若腫瘤長在胃的上方,靠近賁門處,可能造成食物難以進入胃部、食慾不振、進食變少(因腫瘤壓迫、影響消化,患者容易出現食慾下降)、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上腹痛、隱隱作痛(胃癌可能侵犯胃壁、引發慢性疼痛,與潰瘍相似)、長期胃潰瘍未癒合(若患者本身有胃潰瘍病史且長期未好,應警覺潛在惡化可能)等症狀。

另外,也因胃癌的症狀常與其他消化道疾病相似,導致民眾容易混淆,例如:胃食道逆流、胃炎、腸胃炎等,這些良性疾病的症狀(如上腹不適、腹脹、打嗝)與胃癌初期表現類似,使得早期診斷更為困難。

當出現上腹部悶脹持續超過兩週、伴隨體重明顯下降、進食量明顯減少且感覺食物滯留、有胃病史但症狀突然惡化等症狀時建議立即檢查。也提醒民眾,若想及早發現胃癌,「胃鏡檢查」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能夠早期發現潰瘍、息肉、腸化生,甚至癌前病變。


胃癌篩檢:胃鏡檢查為何重要

在台灣,胃癌雖然在癌症發生率中並不名列前茅,卻因診斷時常已屬晚期,導致其死亡率仍名列前茅,對家庭與社會造成重大衝擊。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與健檢觀念逐漸普及,胃癌的篩檢與早期診斷再次受到重視。

根據成功大學醫院近五年(2016–2021)統計,每年約120至150位被診斷為胃癌的患者中,僅有50至60位適合手術治療,其餘患者多數因癌症已進展至第四期而無法動刀。第四期胃癌表示癌細胞已轉移出原發部位,無法透過手術完全清除,因此主要以化學治療與藥物治療為主,但預後仍不佳。相對而言,第一期胃癌患者手術後的三年疾病無復發率(DFS)可高達97%,顯示早期發現對提升存活率非常重要。

但由於台灣目前健保給付的癌症篩檢為四大項目(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口腔癌),胃癌並未納入其中。相較之下,日本早已將胃鏡檢查納入全民健檢,並因此大幅提升早期胃癌的發現率,其第一期胃癌佔所有胃癌比例高達五成以上,整體治療成績也明顯優於台灣。

即使有民眾自費進行健檢,也往往需要額外加價才能安排胃鏡檢查。但若將胃鏡納入全民篩檢,醫療院所也可能面臨人力與設備負荷過重的問題。因此,制度性設計上可考慮比照大腸癌的篩檢流程,先以非侵入性檢測如幽門桿菌檢查或問卷風險評估進行初篩,再轉介高風險個案接受胃鏡檢查,以提升整體效率與精準度。


預防胃癌的五大生活守則

想預防胃癌,以下生活建議可以有效降低罹癌風險:

  • 戒菸戒酒:這些刺激物會破壞胃黏膜並增加致癌風險。
  • 少吃醃漬與高鹽食物:如鹹魚、泡菜、臘肉等食物易產生亞硝酸鹽,與胃癌密切相關。
  • 避免食用隔夜菜與反覆加熱的湯品:這些食物可能滋生有害物質,對胃部造成慢性刺激。
  • 高纖維低脂飲食:多攝取蔬果、全穀類與優質蛋白,有助腸胃道健康。
  • 規律作息與壓力管理:良好生活節奏可提升免疫力,減少腸胃疾病發生機會。

常見健檢紅字:胃息肉與其風險

不少人在健檢報告上看到「胃息肉」,就會擔心「會不會變成胃癌?」其實胃息肉分為三種:過度增生性息肉,通常良性,不易癌化;發炎性息肉,與慢性胃炎有關,癌化機率低;腺瘤性息肉,較需注意,具癌化潛力,建議切除並追蹤。

這當中,腺瘤性息肉若未及時處理,可能演變為胃癌。因此,通常建議直接於胃鏡下切除。

延伸閱讀:胃鏡檢查發現胃息肉,要切除嗎?醫公開3種「息肉類型」:多為良性,但這種竟有癌化風險

胃癌的治療方式與預後

早期胃癌(第一期):透過內視鏡或手術切除,治癒率高,三年存活率可達97%。

中期胃癌(第二、三期):目前醫學界採用「前導性化療」搭配手術與術後輔助療法,有助提升治療成效。

晚期胃癌(第四期):以藥物治療為主,包括化學治療、免疫療法與標靶治療。部分患者可在藥物控制後接受「逆轉性手術」,延長生命。

最後提醒,胃癌不是無法預防的命運,而是可以透過知識、習慣與制度共同對抗的疾病。從了解胃癌的形成機轉開始,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主動防範。若你有胃癌高風險因子,建議諮詢專業醫師,定期接受胃鏡檢查。及早發現、及早處理,才能真正將胃癌拒於門外。

蘇炳睿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奇美醫院畢業後一年訓練醫師、成大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住院醫師、成大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總醫師、日本藤田大學附設醫院消化管外科臨床研修醫師
現任:成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
專長:消化系外科手術(肝膽胰脾、胃腸與大腸)、腹腔鏡微創手術(肝膽胰脾、胃腸與大腸)、單孔腹腔鏡手術(膽囊切除、闌尾切除)、疝氣手術、腹部急症手術與術後照護師


責任編輯:陳宛欣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