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臟脂肪多寡,量身體1部位就知道!醫曝「成年女性肥胖2大高峰」,荷爾蒙變化恐是元凶

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吳至行醫師與公益大使趙小僑、劉子銓,共同呼籲健康飲食、適當運動與藥物輔助的全方位體重管理趨勢。(圖/台灣肥胖醫學會 提供)
荷爾蒙警報!成年女性肥胖兩大高峰
女性腰圍過大恐傷心、增慢性病風險
衛福部核准4種體重管理輔助藥物
適時藥物介入治療 體重降幅更有效率
{DS}
藝人趙小僑三年前生下女兒「典典寶寶」後,生活重心全放在孩子身上,自認每次吃飯都不向吃飯而是在「進食」,明顯感受到新陳代謝變慢。她笑說:「以前隨便吃都沒事,現在一不注意就小腹凸出!」直到寶寶上學後開始正視體重、腰圍與健康,積極運動與控制飲食,卻發現成效有限,不但體重難以下降,一恢復正常飲食就復胖。她表示,現在會用更健康且安全的方法管理體重,並提醒媽媽們重視自己的腰圍健康。
研究顯示,女性腰圍每增加10公分,心血管疾病風險將上升3.4%;腰圍>88公分罹患高血壓的風險為正常腰圍女性的5.53倍、糖尿病風險為5.38倍。因應母親節將至,台灣肥胖醫學會鼓勵民眾給女性長輩一個環手「擁抱」,簡易測量腰圍,關「心」她的心血管健康。
荷爾蒙警報!成年女性肥胖兩大高峰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社區暨家庭醫學部部主任林文元指出,成年女性肥胖兩大高峰期分別產後與更年期,其原因、盛行率等如下表格說明:
產後肥胖 | 更年期肥胖 | |
定義 | 產後第6週,體重無法回復至產前10%以內 | 婦女50歲停經後體重增加 |
原因 |
|
|
盛行率 | 75%婦女在產後一年仍無法回到懷孕前體重 | 腹部肥胖比率逾6成 |
相關數據 | 因懷孕滯留的體重為1.6~4.1公斤 |
|
林文元進一步說明,孕期女性常因肥胖導致難以受孕,近八成女性產後一年無法恢復孕前體重,由於荷爾蒙與生活習慣改變,平均體重增加1.6-4.1公斤,未親自哺乳者可能增加更多;而更年期女性因雌激素下降,若活動量不足、飲食不當,腹部脂肪更易堆積,體重平均增加約3.4公斤,腰圍增加5.7公分,且更年期後女性的心血管風險也會顯著提升。
女性腰圍過大恐傷心、增慢性病風險
根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變遷健康調查顯示,19歲以上女性腰圍過大盛行率52.9%,45~64歲腰圍過大比例59%,64-74歲則高達7成以上。研究顯示,女性腰圍每增加10公分,心血管疾病風險將上升3.4%;腰圍>88公分的女性罹患高血壓的風險為正常腰圍女性的5.53倍、糖尿病風險為5.38倍。
肥胖與超過200種併發症有關,尤其是腹部肥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教授說明,腹部脂肪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酯濃度、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腰圍能反映內臟脂肪的多寡,也是判斷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的一種方法,腰臀比 (WHR) 和腰圍 (WHtR) 每增加 0.1個單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3.5%和6.0%。
此外,婦女肥胖不僅加劇心血管風險,更可能乳癌找上門。根據研究顯示,相較於正常體重者,婦女肥胖的健康風險包括:
- 心血管風險升:產後3-12個月體重增加、更年期肥胖,對於心血管健康有負面的影響
- 冠心病風險升:婦女肥胖併發冠心症風險高64%
- 乳癌風險升:體重過重的停經後婦女罹患乳癌風險增1.5倍,肥胖婦女甚至超過2倍
- 糖尿病風險升:婦女肥胖併發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增4.6倍
林文元分享「在門診中有很多因心血管疾病轉診過來需要減重的病人!」過去,收治一名中年女性,產後肥胖後一直沒有瘦下來、生活以孩子為主、鮮少運動,孩子睡了後將宵夜鹹酥雞視為解壓療癒食物,連要陪小孩子跑步騎腳踏車也因為膝蓋問題、氣喘吁吁也沒有辦法,直到健檢發現脂肪肝、三高一堆紅字,才驚覺不得不正視問題。
衛福部核准4種體重管理輔助藥物
所幸,在台灣已有針對減重以及心血管效益的體重管理治療上市,成為減重利器。吳至行說明,近年來已有充足的臨床證據看到減重對於心血管的效益。多項數據證實,肥胖者減去5%原體重可改善健康,減去15%可降低如心血管死亡、心衰竭風險等。
目前台灣共有4種合法且符合減重適應症的輔助藥物,包括每日的口服排油藥、抑制食慾藥、每日一次的針劑藥物,以及較新每週一次的針劑腸泌素藥物。以下表格整理說明:
口服藥 | 口服藥 | 針劑藥物 | 針劑藥物 | |
使用方法 | 一日二次 | 一日三次 | 一日一次 | 一週一次 |
適用年齡 | 18歲以上 | 12歲以上 | 12歲以上 | 12歲以上 |
藥物成分 |
| 腸胃脂酶抑制劑 | GLP-1受體促效劑 | GLP-1受體促效劑 |
藥物轉機 | 抑制食慾 | 抑制腸道脂肪吸收 |
|
|
適應症 | 體重管理 | 體重管理 | 體重管理 |
|
在台上市年份 | 2022年 | 2000年 | 2020年 | 2025年 |
主要副作用 |
| 意外排油 | 初期腸胃不適感 | 初期腸胃不適感 |
吳至行解釋,較新每週一次的針劑腸泌素藥物是目前唯一獲批用於肥胖或心血管疾病的腸泌素藥物,它能抑制食慾、增進飽足感的效益,能在進食後向大腦傳遞「吃飽」的訊號、減少熱量攝取,也能減少內臟脂肪形成,「研究顯示,僅透過生活習慣調整,約減少5-10%體重,但若以每週一次針劑藥物輔助,可達15%以上,也能降低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20%左右的風險。」
適時藥物介入治療 體重降幅更有效率
吳至行表示,過去的減重方式如飲食、生活作息改變、運動很難達到10%以上的降幅,尤其是對於因肥胖導致膝蓋關節壓力過大、代謝性脂肪肝炎,或因長期依賴飲食紓壓造成意志力難以抵抗食慾等,輔助藥物成近年的體重管理新利器。他強調「適時以藥物介入治療,能讓體重降幅更有效率,也有減重藥物同時能降低心血管風險。」
林文元補充說明,過往減重藥物選擇不多,也不具心血管效益、甚至有風險,而每週一次的針劑兼顧減重及心血管保護,在台灣也有肥胖症或合併心血管疾病的適應症,不僅讓醫師有更多的武器幫助患者、改變臨床治療策略,甚至解決過往與糖友搶藥的問題。美國臨床內分泌學會(AACE)也建議,對適合患者應結合藥物治療與生活型態介入進行長期管理。
面對即將到來的母親節,台灣肥胖醫學會鼓勵所有孩子給媽媽、婆婆、女性長輩一個環手「擁抱」,簡易測量腰圍,關「心」她的心血管健康。以一位160公分成人雙手繞過媽媽腰部,交疊握住手肘時,環抱內徑約為身高的一半,即為80公分,正好是女性的腰圍標準。台灣肥胖醫學會今(5日)舉辦衛教記者會,專業醫師及趙小僑共同呼籲民眾,可以透過「抱抱」媽媽,關心她的腰圍,以實際行動守護她的「心」健康。


母親節將至,台灣肥胖醫學會鼓勵所有孩子給媽媽、婆婆、女性長輩一個環手「擁抱」,簡易測量腰圍,關「心」她的心血管健康。(圖/翻攝自 台灣肥胖醫學會)
【延伸閱讀】
台灣是肥胖王國!成人每兩人有一人肥胖 代謝症候群恐致中風、心肌梗塞
肥胖患者福音》「達文西手臂」納健保,提高手術成功率!和傳統腹腔鏡手術差在哪?一表解析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