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生族注意!國衛院研究證實:父親生育年齡越高,子女「思覺失調症」發病越早

國衛院最新研究證實,父親生育年齡越高,子女「思覺失調症」的發病時間愈早。(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國衛院研究證實:父親晚生可能影響子代精神健康
父親每晚1歲生育,孩子增加1.5個突變風險
{DS}
現代人「晚婚晚育」越來越普遍,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112年母親平均生育年齡為32.4歲,自民國80年來上升了5.2歲;112年的父親平均生育年齡為34.6歲,32年來上升了4.3歲。過去研究觀察到父親生育年齡愈高,其子代思覺失調症風險增加,且發病年齡較早,但缺乏實證研究直接評估與量化,因而未有定論。
所幸,國衛院與台大團隊合作的最新研究已證實,父親生育年齡越高,孩子的新生突變就越多,其思覺失調症的發病時間也愈早。
國衛院研究證實:父親晚生可能影響子代精神健康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王世亨副研究員,與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陳為堅主任兼副院長、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數據拓析統計研究所馮嬿臻助理教授等人合作,利用全基因體定序探討父親生育年齡之影響,證實較晚的生育年齡確實可能影響子代精神健康。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有關男性生育年齡與子代健康之相關性,有兩派假說:
新生突變假說
即男性精子一生中不斷進行分裂,較老的父親其精子累積新生突變數較多,因此增加其子代罹病風險。也最常用來解釋父親生育年齡效應。
被父親本身特質干擾
另一派則認為男性生育年齡與子代精神健康之間並非因果關係,而是父親本身精神疾病的遺傳風險較高,可能較難或較晚結婚生育下一代,而也會將此較高的遺傳風險傳遞到子代。
父親每晚1歲生育,孩子增加1.5個突變風險
研究團隊針對5個多發性思覺失調症家庭進行全基因體定序,每個家庭包含三個共病手足與健康父母,經由比對父母與子代之序列,辨識出子代身上的新生突變。分析結果發現,父親生育年齡每延後一歲,子代身上平均多帶有1.5個新生突變。而子代身上每多帶有一個新生突變,思覺失調症發病年齡平均提早0.16年。研究團隊進行因果中介分析進一步發現,較晚的父親生育年齡與子代較早的思覺失調症發病年齡之相關性,大約有30%可由新生突變所解釋。
這個研究是全世界第一個利用全基因體定序家族資料,量化分析證實父親較晚的生育年齡可能影響子代精神健康,而新生突變在父親生育年齡與子代精神健康的相關,扮演中介變項的角色。由於個人生涯的追求規劃、和經濟考量,國人組織家庭的年齡愈來愈晚,生兒育女的年齡也愈來愈晚,因此引起的子代健康問題將是需要迫切討論的公共衛生議題。


▲(左起)台大健康統計所馮嬿臻助理教授、國衛院高齡中心許志成執行長、王世亨副研究員、陳為堅副院長。(圖/國衛院提供)
延伸閱讀
長輩說的卡到陰 其實是思覺失調症症狀!衛生習慣越來越差、社交疏離可能是發病前兆
90歲爸爸患思覺失調、80多歲媽媽患失智!走過6年漫漫長照路,張曼娟:照顧者們放過自己吧
「思覺失調症」讓你總是提不起勁、做事一下就疲倦?該怎麼辦?治得好嗎?醫師揭「一張表」自我診斷
資料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陳宛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