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用3支短效吸入劑!35歲氣喘女深夜喘到進急診...醫揭「控喘關鍵」:抗發炎治療降惡化風險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與國民健康署,偕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響應2025年世界氣喘日(5月6日)主題「讓氣喘吸入治療更普及」,今(6)日舉辦衛教記者會並公布全國10家醫院收案氣喘病人之治療與控制普查報告。(圖/林勻熙 攝)
一名35歲女性從小患有氣喘史,只要換季或氣候改變就容易發作。然而,她錯把急救用緩解行吸入記當日常保健,一年使用超過3支短效緩解型吸入劑,直到某個深夜喘到吸不到空氣而急診,嚇壞家人。醫師表示,這並非單一個案,由於病人過度依賴短效緩解型吸入劑,不了解慢性發炎才是氣喘的病根,加上沒有規律回診、沒有接受抗發炎治療所致,也顯示出台灣氣喘病人遵醫囑性仍待努力,並強調短效緩解型吸入劑的治療應為急救使用,只能暫時擴張氣管,真正控喘仍須以抗發炎為核心。
全台200萬人有氣喘!「咻、閉、久、哇」四字訣辨徵兆
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在7.5%至11.5%之間,全台氣喘人口約有200萬人,其中嚴重氣喘病人近10萬人,約佔整體氣喘約5%盛行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副秘書長、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內科資深主治醫師劉景隆指出,氣喘是一種呼吸道慢性發炎的疾病,常見過敏原包括塵蟎、食物、黴菌、花粉、動物毛屑及化學物質;非過敏原則包括病毒、香菸、刺激性味道、氣候變化、情緒以及壓力等。
劉景隆表示,氣喘發作時,包住氣管的平滑肌會收縮而使氣管狹小,同時黏液分泌增加,以致氣體無法進出。臨床上常表現為反覆的咳嗽,嚴重時會感覺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吸不到空氣的感覺。
此外,國民健康署也長期推動氣喘識能教育,並透過「咻、閉、久、哇」四字口訣協助民眾辨識氣喘徵兆,分別代表:咳嗽咻咻叫、胸口閉緊感、久咳不癒、反覆出現感冒症狀。國健署指出,將持續推廣自我篩檢與正確用藥觀念,協助病人早期發現與治療氣喘,並強化定期監測的重要性,掌握發作前徵兆,避免病情惡化。
氣喘的階梯式治療
氣喘治療藥物包括ICS(吸入性類固醇)、LABA(長效緩解型吸入劑)、LAMA(長效型抗膽鹼製劑)、SABA(短效緩解型吸入劑)及生物製劑等。劉景隆表示,根據2024 GINA氣喘治療指引,針對成人與12歲以上青少年應採取個人化氣喘控制原則,依病人個人化的需求,透過評估、調整、檢視治療反應三步驟打造治療對策,採階梯式治療(treatment steps)。氣喘的階梯式治療如下整理:
氣喘治療:控制型藥物
選擇使用 ICS-formoterol 、ICS-LABA作為控制藥物
- 第一階:需要時使用吸入抗發炎藥,有需要時使用低劑量ICS-formoterol,吸SABA時同時使用ICS
- 第二階:使用低劑量吸入抗發炎藥,有需要時使用低劑量ICS-formoterol,低劑量維持性ICS
- 第三階:使用低劑量吸入抗發炎藥與長效擴張劑,低劑量維持性ICS-formoterol,低劑量維持性ICS-LABA
- 第四階:使用中高劑量吸入抗發炎藥與長效擴張劑,中劑量維持性ICS-formoterol,中/高劑量維持性 ICS-LABA
- 第五階:使用高劑量吸入抗發炎藥與長效擴張劑與生物製劑,加上LAMA,考慮高劑量 ICS-formoterol,考慮高劑量ICS-LABA,生物製劑治療 (anti-lgE,anti-IL5/5R及anti-IL4α ,anti-TSLP)
氣喘治療:緩解型藥物
有需要時選擇使用ICS-formoterol作為緩解藥物,相較於用SABA作為緩解藥物可降低急性發作機會。
氣喘治療:緩解型藥物
有需要時選擇使用ICS-SABA或SABA當作緩解藥物,選擇之前須確認病患對每日使用維持藥物有良好的遵囑性。
最新國內普查:抗發炎治療 vs. 併用緩解型吸入治療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6)日舉辨2025世界氣喘日衛教記者會,並公布全國10家醫院收案氣喘病人之治療與控制普查調查。結果顯示,合併使用緩解型吸入劑之病人在口服類固醇、急診及住院的使用與發生率,皆明顯高於接受抗發炎治療的病人。特別是在中度氣喘病人之中,前者的口服類固醇使用率更高出後者近三倍。
兩組氣喘治療策略病人普查結果摘要如下表:
長效抗發炎治療組 | 併用短效緩解型 | |
治療策略 | 以吸入型類固醇/長效吸入劑為主 | 長效型吸入劑合併使用短效緩解型吸入劑(急救型) |
遵醫囑性 | 未領藥率相對低 | 長效類固醇/長效吸入劑,未領藥率高 |
氣喘控制率 | 急診、住院率相對低 | 急診、住院率、非預約門診比率皆高,氣喘控制不佳 |
口服類固醇使用率 | 使用率相對低 | 中度氣喘患者使用口服類固醇比率高 |
調查結果也與2025年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INA)最新治療指引相呼應,抗發炎治療才是控制氣喘的根本之道。對此, 陳育民表示,短效緩解型吸入劑的治療應為急救使用,只能暫時擴張支氣管,真正控喘仍須以抗發炎為核心,從源頭控制,才能降低急診與住院等醫療負擔。
陳育民進一步說明,以嚴重氣喘盛行率約佔整體氣喘5%來推估,國內嚴重氣喘患者約近10萬人 ,這群患者控制困難、惡化與住院機率高,耗用大量醫療資源。需透過強化病人用藥依從性與精準治療,才能有效延緩病情惡化、改善肺功能,並防止中度患者進展為重症。
台灣嚴重型氣喘患者病情控制仍不佳!醫籲用對藥、少依賴
根據國際嚴重氣喘登錄計畫(ISAR)統計,台灣嚴重型氣喘病人每年平均急性發作次數高達1.41次,有21.86%病人長期依賴口服類固醇,皆高於亞洲其他國家,而生物製劑使用率為34.11%,低於全球平均的48.76%。
劉景隆表示,依照國際指引建議,嚴重型氣喘應考慮加上生物製劑治療,可針對發炎因子進行精準控制,並強調若長期使用傳統口服類固醇,可能有骨質疏鬆、胃潰瘍甚至感染病菌的健康風險,應評估降低使用。劉景隆也指出,氣喘患者疾病控制尚須優化的3大重點,包括:
- 「抗發炎」為核心:氣喘是一種以抗發炎為治療核心的慢性病,需長期控制發炎,才能改善肺功能、減少急性發作與醫療資源耗用。
- 勿依賴短效緩解劑:短效緩解劑是救急用藥,只能短效止喘無法控制長期發炎,還可能延誤正確治療、提高惡化等急診風險。
- 環境永續碳排放減少:除了健康風險,短效緩解劑中的推進劑也是高溫室效應氣體。過度使用不僅拖延病情控制,也造成環境負擔。
劉景隆強調,氣喘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輕、中、嚴重型氣喘都應正確用藥,遵循醫囑、少依賴短效緩解劑。針對氣喘照護,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透過「全民健康保險氣喘醫療給付改善(P4P)方案」的論質計酬機制,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連續性照護,113年已有745家院所參與,照護14.6萬人,且近3年氣喘再入院率持續下降至約2.2%,未來將持續精進P4P方案,確保氣喘病人獲得完整、不間斷的照護,進而提升自我照護能力及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氣喘症狀、發作前兆有哪些?4大症狀、自救7步驟與氣喘藥總整理
全台200萬人患氣喘,竟有7成人不知!教你4字訣「咻、閉、久、哇」判斷是否氣喘,1招保養預防
責任編輯:林勻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