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ALK肺癌好發年輕族群,一線口服標靶延長存活期!

撰文者: 關雯寧2025-04-28

112年氣管、支氣管和肺癌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之首1 ,近年發生率更擠下大腸癌躍居第二名2 ,「台灣新國病」之名已不脛而走。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將近6成以上患者確診已是晚期,晚期5年存活期僅剩1成3 。幸好肺癌如今可透過基因檢測找到相對應的標靶藥物4 ,大大扭轉局面,尤其在健保署放寬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口服標靶藥物給付標準之後5 ,更給予患者一劑強心針,戰勝肺癌非遙不可及。

38歲男性摔車後意外發現左下肺葉有一顆腫瘤,進一步檢查確診為ALK晚期肺癌。一度晴天霹靂的他,後來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況穩定至今已7年。「這真的是天壤之別!」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表示,根據中華民國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台灣一年新增近1.6萬名肺癌患者,其中約7成為肺腺癌6 。常見的肺癌驅動基因變異最常見的是EGFR,ALK則大約占比4%左右7,過去只能化療時,ALK肺癌存活率相較不良,標靶藥物出現後則出現極大的反轉8

ALK患者年齡中位數約為50歲出頭 確診多是晚期

台北榮總胸腔部主治醫師趙恆勝分析,相較於歐美,東方人的非小細胞肺癌擁有較多的基因突變,包括EGFR、ALK、KRAS G12C、MET、ROS1、BRAF V600E、HER2、NTRK、RET等9 。ALK占比雖不高,卻好發於年齡中位數為50歲出頭的年輕族群,且幾乎為不吸菸/或輕度吸菸者,確診時大多已是晚期10。「榮總曾針對肺癌患者調查,發現第一、二期的患者中,一年找不到2~3個ALK,但在第四期中卻有3~5%,榮總癌登裡約30~60名ALK患者,幾乎確診時都是晚期。」

黃俊耀醫師說明,正由於發現時多是晚期,ALK患者就醫時的肺部影像往往驚人。「許多患者的肺佈滿猶如衛星、滿天星般的腫瘤,而且一半以上的患者都有腦轉移風險!」黃俊耀醫師坦言,在無法手術的情況下,過去ALK患者戰勝疾病的勝算並不高。

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

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

標靶藥物一代代接棒 存活期預估超過5年

趙恆勝醫師進一步解釋,肺癌治療方式主要是依照期別,一、二期以手術為主,三、四期以全身治療為主,包括化療、標靶藥物。「ALK基因突變尚未被發現時,晚期肺癌患者只能化療,中位整體存活期僅近1年11,但在2011~2014年全球陸續通過藥物適應症後12,標靶藥物成為治療ALK肺癌的重要利器。」

「這真是跨時代的標靶藥物」黃俊耀醫師說,健保放寬ALK晚期口服一線用藥,讓肺癌患者擁有更多藥物治療選擇。依據精準醫學的趨勢,若是檢測到突變的驅動基因,就應該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尤其ALK患者相對年輕,又有相對較高的腦轉移風險13,時間真的很寶貴,站在醫師立場,首要之務就是盡快讓疾病獲得控制,因此會建議患者優先考慮能夠最全面並廣泛抑制ALK突變基因的標靶藥物。

台北榮總胸腔部主治醫師趙恆勝。

台北榮總胸腔部主治醫師趙恆勝。

10多公分腫瘤消失 及時緩解症狀

黃俊耀醫師舉例,有一位80多歲的奶奶肋膜積水確診ALK晚期肺癌,且腫瘤體積達10多公分,幾乎占滿整個右肺,當時想趕緊讓奶奶的腫瘤緩解,因此就建議她使用標靶藥物治療。「結果吃藥不到3週,腫瘤明顯縮小,肋膜積水改善許多!」

「目前的肺癌治療趨勢是基因檢測出ALK陽性後,就以標靶藥物治療,不僅是效果好,也因為相較於化療,標靶藥物的副作用較能讓病人接受。」趙恆勝醫師提及。

副作用有時序性 醫療團隊分工合作

黃俊耀醫師認為,再好的標靶藥物都有副作用,但相較於20~30年前的化療掉髮、噁心嘔吐等,根本是小巫見大巫,只要事前提醒患者、家屬,再透過醫療團隊協助,就能順利度過。「例如服藥2~3週可能會感到腸胃道不適、一個月左右時會出現一些精神壓力,我們就讓病人每隔2週回診,只要有狀況就趕緊處理。醫療團隊中包含個管師、諮商心理師、專科護理師,患者有任何需要,團隊都有專人協助。」

趙恆勝醫師鼓勵患者放寬心,他笑道:「煩惱的事交給專業就好!」他以一位30多歲女性患者為例,她在健檢時意外發現肺部有1公分的結節,雖然小卻黏在肋膜上造成轉移,也因此確診晚期肺癌。但不幸中的大幸是她檢測出ALK基因突變,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個性開朗正向的她,服藥期間雖然出現副作用,但遵照醫囑控制得宜,治療期間依舊到處遊玩,至今1年半病情相當穩定。

慎防上呼吸道症狀 有狀況立刻回診

透過標靶藥物治療,趙恆勝醫師認為可將ALK肺癌視為慢性病,建議患者放鬆心情與疾病長期對抗,工作、出遊都不必受限;黃俊耀醫師則提醒患者避免肺部感染,尤其秋冬病毒較多,出入公共場所要多做好防範措施,建議若有上呼吸道症狀就要趕緊回診,讓醫師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以免錯失治療良機。

本文章內容與資料專為提供予台灣一般民眾而準備,所提供資訊僅供教育目的,不應視為專業建議或醫療建議。若您有任何疾病相關問題,請務必尋求醫師或其他合格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若僅依照此處提供的資訊,所產生的風險須自行承擔。

參考資料:
1.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2024). 112年死因統計結果分析.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https://dep.mohw.gov.tw/DOS/cp-2731-79055-120.html. Accessed on Dec. 2024.
2.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3)。中華民國110年癌症登記報告 [Cancer registry annual report, 2021 Taiwan]。
3.國民健康署. (2024, January 26). 打造健康臺灣 肺癌篩檢2週年扭轉千餘家庭命運. 國民健康署新聞.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3940&pid=11357. Accessed on Dec. 2024.
4.Bild A, et al. Oncogenic pathway signatures in human cancers as a guide to targeted therapies. Nature. 2006 Jan 19;439(7074):353-7.
5.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24)。第9節抗癌瘤藥物 Antineoplastics drugs。
6.衛生福利部. (2022). 第一期國家肺癌防治計畫(2022-2025年).https://www.hpa.gov.tw/File/Attach/17905/File_23884.pdf. Accessed on Dec. 2024.
7.吳啟豪、蘇柏蘭、林健中(2022)。非小細胞肺癌之罕見突變基因治療 [Treatment of Rare Mutations in Lung Cancer]。台灣內科醫學雜誌,33,274-286
8.Lee YC, et al. Which Should Be Used First for ALK-Positiv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Chemotherapy or Targeted Therapy? A Meta-Analysis of Five Randomized Trials. Medicina (Kaunas). 2019 Jan 29;55(2):29.
9.Aaron C. Tan, et al. Targeted Therapies for Lung Cancer Patients With Oncogenic Driver Molecular Alterations. JCO 40, 611-625(2022).
10.Shaw AT,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who harbor EML4-ALK. J Clin Oncol. 2009;27(26):4247-4253.
11.Sandler A, et al. Paclitaxel–Carboplatin Alone or with Bevacizumab for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06 Dec 14;355(24)2542-50.
12.謝興邦、李靜琪(2016)。新藥再創新猷—漫談2015年美國FDA核准小分子新藥(上)。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659。取自 http://enews2.nhri.org.tw/enews_list_new2_more.php?volume_indx=659&showx=showarticle&article_indx=11196. Accessed on Dec. 2024.
13.Griesinger F, et al. Brain metastases in ALK-positive NSCLC – time to adjust current treatment algorithms. Oncotarget. 2018 Oct 12;9(80):35181-35194.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