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天害坐骨神經痛加劇?醫揭「氣溫變化」是關鍵!教你4招助緩解不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高瑛指出,坐骨神經痛是常見的神經病理性疼痛,好發原因包括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外傷等。然而,氣溫與濕度的變化也可能影響疼痛程度。(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應回暖的四月,卻因今年直到三月,強烈冷氣團持續發威甚至到寒流等級,讓不少民眾仍感寒意逼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高瑛表示,門診時遇到許多坐骨神經痛感到症狀加劇的患者,雖坐骨神經痛主因為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以及外傷等,但許多患者發現天氣狀況會影響疼痛程度,特別是氣溫的變化。
氣候變動加劇神經壓迫 低溫與濕氣成「痛感催化劑」
坐骨神經痛是常見的神經病理性疼痛,好發原因包括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外傷等。不過,臨床經驗顯示,氣溫與濕度的變化也可能牽動症狀起伏。
高瑛指出,當氣溫降低時,肌肉容易收縮、變得僵硬,使原本就受到壓迫的神經雪上加霜。此外,若民眾因天冷姿勢改變、或從事如打掃、搬重物等增加背部負擔的活動,也可能進一步誘發疼痛。而天氣回暖後,血液循環改善,肌肉得以放鬆,症狀也常隨之減輕。
另有研究發現,低氣壓與高濕度可能導致體內組織膨脹、神經周圍空間縮減。儘管這些生理變化微乎其微,但對於已有神經壓迫的患者而言,就可能引起明顯不適。
除了生理因素,天氣變化也會影響心理層面,間接加劇神經痛的感知。高瑛說,不少患者在寒冷天氣感到憂鬱或情緒低,這種心理變化可能會間接加重疼痛感知。因此,疼痛治療方面患者心理狀態變化也需引起重視。
此外,有項研究指出,溫度、氣壓和濕度的變化可能對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強度有所影響。許多患者搬遷至氣候乾燥、雨量少及氣壓高的地區後,症狀的確有得到改善。不過,高瑛表示,目前科學證據尚不完全,個體化差異仍是重要因素。患者可以通過採取適當預防和管理措施,緩解因天氣變化引起的不適,同時持續與醫師合作以制定最佳治療方案。
四招對抗天氣變化 緩解坐骨神經痛有方法
針對天氣可能對坐骨神經痛造成的影響,高瑛建議患者可以採取一些應對措施來緩解不適,例如:
- 保暖措施:天冷時,穿著保暖衣物,尤其是下背部和腿部的保暖,有助於減少冷刺激對神經的影響,另外也可使用暖敷墊或加熱椅墊保暖。
- 適度運動:進行低強度運動和伸展,並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緩解疼痛;避免長時間同一姿勢,變換身體姿勢可以減少壓力;避免劇烈動作。
- 心理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透過冥想或放鬆技巧減少情緒壓力。
- 專業治療:如果疼痛難以忍受,應諮詢專業醫師並考慮接受物理治療或藥物治療。
資料提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