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恐釀骨折!留意3大警訊:腰痠背痛、變矮...中醫師教你7招日常補骨養生法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邱淑娟指出,骨質疏鬆是一種骨頭變得脆弱、容易斷裂的慢性疾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等到骨折才發現,影響日常生活與行動能力。(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林勻熙 整理2025-05-02

隨著年齡增長,你是否也出現腰痠背痛身高變矮,甚至輕微跌倒就骨折的情況?小心,這些都可能是骨質疏鬆悄悄上門的警訊。骨質疏鬆是一種骨骼變得脆弱、易於斷裂的慢性退化性疾病,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不少人直到骨折才驚覺骨質已大量流失,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行動能力。

骨鬆悄上身!腎精虧虛、肝血不足是關鍵

西醫觀點中,骨質疏鬆常見於更年期後的女性與高齡長者。醫師會建議定期檢查骨密度,並透過藥物來延緩骨質流失,例如補充鈣片、維生素D,或使用特定抗骨鬆藥物來幫助骨頭維持強度。同時建議配合重力運動,如走路、慢跑或負重訓練,來促進骨骼健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邱淑娟指出,中醫沒有「骨質疏鬆症」這個名詞,而是將骨質疏鬆歸類為「骨痿」、「骨痺」、「腰痠」、「骨枯」等範疇。中醫對骨質疏鬆的理解,著重於整體觀、陰陽平衡及臟腑功能的協調,主要與腎、肝、脾三臟的功能密切相關,認為其病因病機與腎精虧虛、肝血不足、脾虛失運有關

邱淑娟說,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腎精虧虛會導致骨骼失養、骨質疏鬆,尤其是年老體弱、女性停經後的骨質疏鬆,多與腎陰虛有關。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導致氣血生化不足,骨骼失去滋養。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也會使筋骨失養,影響骨質代謝。

骨質疏鬆如何調養?中醫治療及日常保健方法

針對骨質疏鬆的中醫治療,邱淑娟指出,常以補腎壯骨、養肝補血、健脾益氣為原則,並視個人體質辨證施治。常見處方藥材包括:

  • 杜仲
  • 續斷
  • 骨碎補
  • 龜鹿二仙膠

部分患者也會搭配龍骨粉補鈣,同時結合針灸、氣功等方式,促進氣血運行,強化骨骼支撐力。透過整體調理,有助於延緩骨質流失,提升身體自我修復能力。骨質疏鬆雖無法完全根治,但透過積極預防與生活調養,可大幅降低發生風險。邱淑娟提醒,日常保健注意以下幾點:

  • 均衡飲食
  • 補充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例如牛奶、豆製品、小魚乾等天然食物
  • 多曬太陽,幫助維生素D活化吸收
  •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 避免久坐不動、抽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
  • 留意情緒波動與過度勞累
  • 每年定期檢查骨密度,及早發現骨質變化,把握治療時機

資料提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延伸閱讀】
50歲以上 小心骨鬆4徵兆 頭碰不到牆,可能就是骨質疏鬆危險群!
久坐容易腰痠背痛,可能是骨質疏鬆前兆?別讓骨頭變成海砂屋!醫師公開超快速自我檢測方式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