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分53秒

想辭職又怕後悔?把興趣當工作前先想清楚這2點!心理諮商師4步驟帶你找回工作的熱情與意義感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陳宛欣 整理2025-05-06

台灣人心理諮商預約比例遽增!心理師揭工作焦慮前三名
工作不快樂換一個職場會改善?心理師點現代人價值觀盲點
想離職不敢離職怎麼辦?把興趣當飯吃必考慮二關鍵!
不熱愛工作並不可恥!心理師揭重啟熱情2關鍵
安靜離職、躺平成職場趨勢...為什麼大家不再為錢賣命?

{DS}

🎧 通勤、做家事,【下載】Podcast 《健康問良醫》,讓您健康輕鬆聽

「幾歲可以退休?」成了許多上班族關心的熱門話題之一,其實真正讓人焦慮的不只是退休年齡,而是眼前的工作是否還讓人有熱情、有意義。在職場上,許多人面臨著對工作的厭倦、找不到成就感,甚至對未來方向感到茫然。想換工作,卻又遲遲不敢跨出第一步,這樣的掙扎與矛盾,其實非常常見。如果你正對自己的職涯感到迷惘,不確定該如何走下去?就由心理諮商師暨職涯諮詢師盧美妏提供實用的洞見,幫助你理清思緒,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台灣人心理諮商預約比例遽增!心理師揭工作焦慮前三名

近年來,心理諮商在台灣的接受度明顯提升,尤其是針對「職業生涯」相關的主題。在疫情過後以及生成式AI如ChatGPT橫空出世的那段期間,職涯焦慮更是急劇升溫。盧美妏指出,許多人在面對快速變動的職場環境時,內心的不安與困惑迅速累積,導致越來越多個案主動尋求專業協助。

目前在台灣最常見的三大職涯心理困擾,分別是「職涯迷茫」、「轉職焦慮」與「職場人際問題」。其中,「職涯迷茫」主要集中在兩個階段:一是在進入職場兩三年後,發現理想與現實落差過大,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走對路;二則是在中年之後,當工作與生活趨於穩定,卻產生「人生難道就這樣了嗎?」的空虛感,加上多重身份壓力,讓人陷入深層思考與情緒掙扎。

第二大常見議題是「轉職」,許多人幾乎天天都在想轉職,卻又苦於缺乏方向或勇氣。常見的內心掙扎包括「是不是有更適合的可能性?」、「別人的工作是不是比較理想?」這些看似輕微的念頭,累積下來便成為壓力來源。第三則是「職場人際問題」,無論是與主管相處不佳、與同事溝通不良,甚至只是小小誤解,都可能演變為深層的心理困擾,進而影響整體職涯的穩定與滿意度。

工作不快樂換一個職場會改善?心理師點現代人價值觀盲點

許多人在面對職場壓力與不快樂時,第一個念頭就是「換工作」。盧美妏指出,這樣的想法背後往往潛藏著一個價值觀盲點:現代人深受社群媒體影響,誤以為理想工作應該是每天都充滿快樂、意義與成就感。但是,工作本質上是一種「時間與專業換取報酬」的交換,不可能永遠如同電影般令人愉悅;如果真的每天上班都很開心,照理來說應該是員工付錢給公司才對。

盧美妏分享,有學員在一年內換了四份工作,每一次都因為人際關係問題而離開,從主管兇、同事排擠,到覺得被操控。這些困擾並非職場本身的問題,而是與自身處理人際關係的模式有關。她強調,職場並不是「家庭」或「朋友圈」,而社群媒體所營造出的「光鮮亮麗、熱愛工作」形象,可能只是投射出的片段現實,讓觀者產生不必要的相對剝奪感與誤解。

因此,在考慮轉職時,建議不要衝動「裸辭」,而是應該「騎驢找馬」,仔細釐清自己真正的不快樂源頭與核心需求,是薪資、工作內容還是人際互動。職場並非全然如意,但只要掌握對的觀念與自我了解,也許你已經比想像中更接近「快樂工作」的狀態。

想離職不敢離職怎麼辦?把興趣當飯吃必考慮二關鍵!

除離職外,許多人在工作不快樂時會萌生「轉行追夢」的念頭,尤其當他們對某些興趣如瑜伽、寫作或成為KOL產生熱情時,內心的拉扯與不安也會隨之而來。盧美妏表示,現代人常常擔心轉職後無法適應、若不適合又回不去原職的風險,因此遲遲無法邁出第一步。她建議,與其直接辭職冒險,不如採用「雙軌策略」,在保有原本工作的同時,利用下班或週末時間試探新興趣的可能性,降低轉職失敗的風險。

盧美妏提醒,若想「把興趣當飯吃」,必須先誠實面對兩個關鍵挑戰:第一是當熱情遭遇挫折時,自己是否具備承受與調整的能力;第二則是當這份興趣轉為職業後,能否接受其牽涉到利益與市場競爭的現實。因此,在追夢之前,不妨先試水溫、做功課,才能讓轉職更有方向、更少後悔。

不熱愛工作並不可恥!心理師揭重啟熱情2關鍵

許多人在工作多年後,開始感受到熱情流失、職業倦怠,尤其像醫療、教育、服務業等高互動、高壓力的工作環境,情緒耗竭更是常態。盧美妏提醒大家:「對工作不再熱愛並不可恥,職涯中出現低潮其實非常正常。」

重啟職涯熱情的關鍵之一,是「將服務的心情換位思考」,想想自己曾被服務得好的經驗,便能重新理解自己的角色價值。而第二個更實用的建議則是:「擁有工作以外的身分與興趣」。盧美妏分享,自己是個熱愛美食的人,會設定規則讓自己在發表心理學內容後,才能獎勵自己貼上一篇食物的照片。即使面對不想出門講課的日子,只要想到某地的肉圓,她就能瞬間打起精神。

現代人往往將「工作熱情」視為職涯唯一的指標,但其實「職涯不等於工作而已」,它還包括家庭、朋友、興趣與生活的多重面向。正是這些「非工作身分」,才能在低潮時撐住你、拉你一把。真正能長久走下去的,不是永不倦怠的人,而是懂得在生活中尋找平衡與快樂的自己。

安靜離職、躺平成職場趨勢...為什麼大家不再為錢賣命?

「錢來我就幹」這種態度,過去在職場中或許是生存之道,但近年來「金錢的驅動力正在逐漸下降,這其實是社會進步的象徵。」當多數人基本生活無虞,自然就不再願意為了錢耗盡身心。尤其在經歷疫情衝擊後,不少人開始思考生命的無常,催生出「安靜離職」與「躺平」等新職場現象,人們選擇保留力氣、放下拚命,轉向更重視當下與生活品質的工作態度。

金錢不應該是唯一的動力,而是努力工作的結果。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價值感」與「意義感」,這才是驅動人持續前進的核心。因此即使無法明確規劃未來三年,我們也可以從三個月或一年內的小目標開始,像是完成一份人生清單、學習新技能、規劃轉職、安排一次深度旅行等,都是激活生活動力的方式。

「當你開始想像五年、十年後的自己想成為什麼樣子,哪怕還很模糊,你也會開始自我驅動,往那個方向前進。」面對變化快速的世界,與其硬撐現狀,不如放慢腳步,重新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座標。不是每份工作都要燃燒熱情,但每個人都值得活得有方向。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曾耀儀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