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28秒
「SPF50真的比較強?」藥師公開防曬、保養5大迷思:錯擦保養品反而害皮膚老更快!
對抗紫外線防老化秘訣?物理性防曬vs化學性防曬哪個好?
防曬係數越高越好?醫師、藥師認定最合理SPF是...?
藥師揭保養品迷思!天然不一定比化學好?
保濕保養品哪種成分才鎖水?藥師曝這樣擦皮膚更有感!
如何善用痘痘殺手、皮膚救星?一次搞懂維生素A家族
{DS}
🎧 通勤、做家事,【下載】Podcast 《健康問良醫》,讓您健康輕鬆聽 ❗
你是否也是每天出門前,第一件事就是擦防曬?比起咖啡或早餐,防曬已經成為許多人日常中的「第一步驟」。紫外線一直是肌膚老化的重要元凶之一,想要維持年輕膚況,防曬可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以下由蘇柏名藥師,深入解析防曬產品中常見的「物理性」與「化學性」成分,幫助大家釐清:到底哪一種防曬更適合自己,以及擦對保養品,從日常習慣開始延緩肌膚老化。
對抗紫外線防老化秘訣?物理性防曬 vs 化學性防曬哪個好?
紫外線是導致肌膚老化與曬傷的元凶,其中又可細分為UVA與UVB。UVA波長較長、穿透力強,可深入皮膚真皮層,是加速皮膚老化的主因;而UVB雖然波長較短,能量卻更強,容易造成曬紅、曬黑甚至曬傷。
目前市面上的防曬產品大致可分為物理性與化學性兩種。「物理性防曬」透過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防護膜,使紫外線反射或折射離開皮膚,對於防止UVB效果較佳,且較不易引起過敏,但質地通常較厚重、偏油膩。而「化學性防曬」則是透過吸收紫外線並轉化為熱能再釋放,對UVA防護效果較強,質地較清爽,然而敏感肌族群可能較易出現刺激反應。
為了兼顧清爽感與防護力,許多市售防曬產品採用物理與化學性成分的複合設計,提供更全面的紫外線防禦。不過,除了擦的防曬外,像是撐陽傘、穿防曬衣等物理遮蔽方式,也是有效的防護策略。此外,紫外線雖有風險,但也具備促進維生素D合成等正面作用,因此「聰明曬太陽、有效防曬」才是維持肌膚與整體健康的最佳做法。
防曬係數越高越好?醫師、藥師認定最合理 SPF 是...?
許多人選購防曬品時,總以為「SPF數字越高、防曬效果越強」,但這樣的觀念並不完全正確。所謂SPF(Sun Protection Factor,防曬係數),代表的是皮膚延長曬紅時間的倍數,例如SPF10表示可讓原本曬1小時才會變紅的皮膚,延長至10小時才有反應。照此推算,SPF50雖看似能延長50倍的防護,但實際生活中,我們幾乎不會整天都曝曬在陽光下,更不可能不流汗、不洗臉或不補擦,因此超高防曬係數的效益,常常被高估了。
對一般日常生活而言,SPF15~20 的防護力就已足夠。除非長時間在戶外、海邊活動,否則擦上SPF50甚至SPF60的產品,其實防護提升有限,反而可能讓肌膚負擔加重。另外,許多人忽略的一點是:高係數防曬也會干擾維生素D的自然合成。研究顯示,當全身塗抹SPF8以上的防曬產品時,皮膚基本上無法有效合成維生素D。為了取得平衡,可讓部分肌膚短暫日曬,例如手臂、小腿等部位,每天15分鐘左右,就能滿足身體合成維生素D的需求。
雖然目前市售防曬品多為SPF30以上,但是繼續選用SPF30或50也無妨,重點在於「正確使用與定時補擦」,比一味追求高數字更為重要。
保濕保養品哪種成分才鎖水?藥師曝這樣擦皮膚更有感!
除了防曬抗老外,「保濕」可說是日常保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尤其現代市面上保濕產品百百種,從噴霧、凝膠到精華液,消費者常搞不清楚到底該怎麼選。保濕的核心關鍵在於「抓水能力」,也就是成分能否有效鎖住肌膚水分。舉例來說,玻尿酸、維他命B5(泛醇)、胺基酸,以及近年流行的天然保濕因子(NMF),都是肌膚中天然存在、具有良好抓水效果的成分。
但想達到真正有效的保濕,並不是只靠單一成分就夠了。建議挑選保養品時,應該選擇成分多元、彼此能協同作用的產品。這也就是為何現在市面上的水性精華液,常會搭配玻尿酸、B5、NMF與胺基酸等成分,藉由「多管齊下」的方式達到全面性保水效果。
如何善用痘痘殺手、皮膚救星?一次搞懂維生素A家族
提到維生素A,許多人最先聯想到的是β-胡蘿蔔素或促進眼睛健康的補充劑,但其實「維生素A家族」在皮膚保養領域早已大放異彩。早期口服A酸(維他命A酸)因能有效調理皮膚角質、改善青春痘,被譽為「痘痘剋星」。但由於劑量較高、效果強烈,必須經由醫師開立處方才能使用。而針對一般日常保養,市面上常見的外用維他命A產品,如A酯、A醇、A醛與A酸等,則成為更溫和、普及的選擇。
這些成分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於吸收後的代謝順序與刺激程度。以代謝路徑來說,A酯會先轉換成A醇,再變為A醛,最終才代謝為活性最強的A酸。換句話說,越靠近A酸的成分,效果越快速明顯,但同時刺激性也越高。若你屬於敏感膚質,或僅想溫和地改善膚況,可從A酯或A醇這類前驅物入門,既保守又不易引起過敏。而對於較無過敏困擾、肌膚耐受性佳的人,直接使用含A酸的產品,則能加速煥膚與抗痘效果。
不過,無論選用哪一種維生素A衍生物,都應先了解成分濃度與使用方式,切勿自行高劑量疊擦或混用,以免造成皮膚敏感或反效果。此外,部分濃度較高的A酸產品已有法規管制,需由專業醫師指導使用。
延伸閱讀:A酸治療痘痘超有效?吃多久見效?口服A酸、外用A酸有什麼不同?功效、副作用及使用禁忌一次看
藥師揭保養品迷思!天然不一定比化學好?
「天然的就是比較好」這句話,是許多消費者在選擇保養品或保健食品時的直覺反應,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這樣的觀念其實存在不少迷思,以維他命C為例,如果完全依靠天然來源萃取,一天攝取500毫克的維他命C,就可能需要消耗10顆柳丁;若每個月都要補充,光是維他命C就可能要花費數百顆柳丁的成本,不僅昂貴也不實際。反觀化學合成的維他命C,不但能「定性、定量」,還能穩定保存與吸收,更能讓大眾以親民的價格獲得足夠的營養素。
此外,有些人反而可能對天然來源的成分產生過敏反應。像是葉黃素,常見來源是金盞花,但若是過敏體質或花粉症患者,使用天然萃取的產品反而更容易誘發不適。此時,透過化學合成的替代品反而更安全可控。因此,在專業人士眼中,「天然」並不等於「絕對安全」,「化學」也不等於「不健康」;重點是成分來源是否純淨、劑量是否適當,以及個人體質的差異是否有考量進去。
當然,天然成分也有其優勢,特別是當某些植物萃取物本身就是複合物(compound),如近年流行的松樹皮萃取物,內含數十種類黃酮,這些複合成分的協同作用,往往難以透過單一化學合成模擬與替代。因此,在選擇保養或保健產品時,與其一味追求「天然」或「化學」,不如更在意產品的來源透明度、臨床安全性與個人適應性,這才是聰明消費的關鍵。
延伸閱讀:「素食者的美顏補充品」是它!藥師解析3大防老聖品:維生素C外服內用哪個好?Q10這時吃最好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曾耀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