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醫學是什麼?從八仙塵爆看大量傷患處理與急救關鍵

台灣災難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洪世文接受專訪指出,災難醫學結合了現代醫學與緊急應變管理,核心目標為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最大限度地搶救生命。(示意圖:shutterstock)
災難醫學是什麼?
災害管理分四階段
大量傷病患救護辦法與處理原則
START檢傷分類法
生死一瞬間!各類災難傷害的黃金搶救時間
旁人倒地不敢幫急救?全民共學3急救術搶生機
{DS}
2015年6月27日晚間,新北市八仙水上樂園發生粉塵爆炸事件,造成499人死傷,為台灣史上最嚴重的群體燒燙傷災難,如今事發即將屆滿十週年。事發當時,新光醫院在第一時間收治了近三十名病人,並立即啟動院內「333」機制,全體醫護總動員投入救治。這起突發的重大意外,不僅考驗醫療體系的即時反應能力,也凸顯「災難醫學」在公共衛生及急重症醫療中的關鍵角色。
災難醫學是什麼?
民國88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台灣發生芮氏規模7.3強震,全台大多數民眾都處於熟睡階段,突如其來的劇烈搖晃,造成全台2千4百餘人死亡,近10萬棟房舍倒塌。災後引發社會對防災應變與災難醫學的重視,也促使了台灣災難醫學會的成立。
災難可能來自自然災害(如地震、颱風)、人為事故(如工廠爆炸、交通事故)、公共衛生事件(如疫情爆發)或恐怖攻擊。在這些情況下,災難醫學強調的不僅是搶救生命,更要有效管理資源,在短時間內進行病患分類(Triage)、傷患處置、醫療後送與社區復原等作業。
台灣災難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洪世文接受專訪指出,災難醫學結合了現代醫學與緊急應變管理,核心目標為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最大限度地搶救生命。災難救援人員須在現場迅速作出反應,有效率地進行傷患分類與初步處置,並以重傷先送,輕者後送為原則,確保在短時間內最大化傷患處置能量,以搶救最多人命為核心目標。
災害管理分四階段
歷年來,台灣發生過許多不同類型的大型災害事件,如九二一大地震、莫拉克風災、高雄氣爆、八仙塵爆、台鐵事故,以及今年初的台中新光三越氣爆等等。因應不同災難的性質和規模,災害管理原則可分為減災期、整備期、應變期及復原期,四大階段缺一不可,並互成一種循環關係。
- 減災期:著重於平時預防,例如強化建築結構、制定防災相關政策等,以增加對於災難的抗性與韌性。
- 整備期:在災難發生前,建構完善的應變系統,執行教育訓練、演習等,做好應變的準備。
- 應變期:災難發生時進入應變期,需迅速執行預警、疏散、緊急救援與醫療照護。
- 復原期:最後進入復原期,修復基礎建設的同時,也關注災民安置與心理重建,協助社區恢復正常運作。
大量傷病患救護辦法與處理原則
根據《大量傷病患救護作業辦法》定義,「大量傷病患事件」(Multiple Casualty Incident, MCI)是指單一災害現場中,傷病患人數達15人以上,或災情慘重、難以估算傷患人數的情況。洪世文指出,實務上所謂的大量傷病患事件,乃指災害所造成的醫療需求已超過常規醫療資源所能承擔,需採取非常規的救治程序。
如八仙塵爆事件,當時新光醫院在第一時間啟動院內「333」機制。所謂的333意指大量傷病患事件,一旦院內廣播333,各科待命值班人員須以最快速度移動至急診室支援,居住在附近的醫護人員也要盡可能返院提供必要之協助。*各家醫院代碼可能不同
「平常我們希望給每一位病患最好的治療,但在災難醫學裡,我們要做的是對最多人給予最好的治療。」洪世文強調。大量傷病患醫療作業如下:
- 求救訊號
- 到達現場
- 建立檢傷分類站
- 檢傷分類
- 轉送
START檢傷分類法
災難現場混亂且傷患眾多,醫療人員無法同時處理每個人。為確保醫療資源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同時兼顧救援者的安全風險,需採用檢傷分類法,快速評估傷病患的嚴重度及處置優先順序。
目前初級檢傷方式有很多種,以START(Simple Triage And Rapid Treatment)檢傷分類法最常見,Simple Triage And Rapid Treatment意為簡易分類並迅速治療。由醫師評估傷病患情況後,排定優先搶救及送醫順序,並使用傷票或拍拍尺以不同顏色標示患者。


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洪世文指出,大型災害事故現場的醫療處置依循START檢傷分類法,由救援醫師判斷傷患情況排定搶救先後順序,並以四色傷票標示。(圖/賴建宏 攝)


災害現場檢傷分類除了使用四色傷票,也可用紅、黃、綠、黑四種顏色的檢傷環(拍拍尺)進行傷病患標示分類。(圖/賴建宏 攝)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中級救護手冊」及救國團隊長王國欽講師說明,以下整理說明START檢傷分類法:
顏色 | 傷勢 | 處置順序 | 說明 | 病患案例 |
紅 | 重傷 | 第一優先 | 傷勢嚴重會危及生命,但如果及時治療,存活率將大幅提升。 |
|
黃 | 中傷 | 第二優先 | 受到顯著的傷害,但稍微延遲處理並不會危及生命,也不會造成嚴重後遺症。 |
|
綠 | 輕傷 | 第三優先 | 只受到輕微傷勢,可自己行走。延遲治療不會對生命造成問題,也不會有後遺症,而且一般沒受過專業訓練人員便可以處理。 |
|
黑 | 死亡 | 最後處置 | 又稱死亡或是瀕死治療,多處重大創傷或已經明顯死亡的傷病患,即使投入很多資源和積極的治療,存活率也不高。 |
|
因此不同於醫院裡的急診室以搶救OHCA(心肺功能停止)患者為優先,在大型災害事故現場,以搶救生命垂危但有救的傷病患為第一優先,若判定心臟停止死亡則最後送醫。
生死一瞬間!各類災難傷害的黃金搶救時間
當災難發生時,媒體與救災單位常提到「黃金救援72小時」,但你真的了解這72小時的意義嗎?洪世文說明,黃金72小時主要針對針對災民受困但無致死性傷害的狀態,如地震、山難等,受困者在無水、無食物的環境中,存活率最高的時限約為3天,因此搜救隊與醫療系統會全力在這72小時內完成人員搜救與資源調度,最大限度搶救生命。
然而,若是車禍、火災、氣爆或塵爆等造成嚴重外傷或燒傷的突發事故,真正攸關生死的關鍵期並非數天,而是前10分鐘至1小時內。這段時間內能否穩定傷患生命徵象、有效止血並迅速送醫,是影響存活率的關鍵。
以心肺功能停止為例,當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後,腦細胞會在4分鐘內開始缺氧死亡,若缺氧超過10分鐘,則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腦部損傷。此時,唯有即時進行高品質心肺復甦術(CPR)並搭配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施救,才能有效提升院外心跳停止(OHCA)患者的存活率,並降低併發症與後遺症。
若是外傷導致大量出血,尤其為大動脈破裂出血,病患可能在2~4分鐘內引發休克甚至死亡狀態。這時候立即施行正確的止血動作,如直接加壓、使用止血帶等,可大幅提高傷者的存活機會。
狀況類型 | 搶救關鍵時間 | 處置重點 |
地震、山難等災難 | 72小時內 | 搜救與資源調度 |
車禍、火災等外傷 | 10分鐘~1小時內 | 穩定傷勢與送醫 |
心跳停止 | 4分鐘內 | CPR+AED |
大量出血 | 2~4分鐘內 | 立即止血 |
旁人倒地不敢幫急救?全民共學3急救術搶生機
在台灣,見旁人倒地立即實施CPR急救,後續卻遭家屬提告的事件屢見不鮮。根據《緊急救護法》第十四條之二規定,救護人員以外之人,為免除他人生命之急迫危險,使用緊急救護設備或施予急救措施者,適用民法、刑法緊急避難免責之規定。因此,在緊急情況下,不須具備相關證照也可以替人急救,無須擔心後續法律責任。
目前,全台各地消防局、醫療院所與社區中心均不定期舉辦基本救命術(Basic Life Support,BLS)課程,透過情境模擬與實際操作,完成課程即可獲得基本急救認證。目前國內也有許多外傷緊急止血課程,如「援手計劃」、「STOP THE BLEED」活動等,教導民眾如何自救救人。
為提升到院前存活率及全民急救能力,內政部消防署推出「急救先鋒」App,一旦發生突發性心跳停止事件,消防局接獲報案後除派遣救護車,也會同步通知鄰近志願者趕往現場,及早施行CPR與使用AED,爭取黃金救命時間。此外,台灣愛陌生安全推廣協會也建置「聽見AED」即時救援系統,結合通訊軟體,當發生OHCA事件時,即時推播鄰近AED位置,協助志願者第一時間將設備送達患者身邊。
洪世文呼籲,全民學習CPR、AED、緊急外傷止血三大急救技能,不僅可在災難現場發揮作用,更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救回摯愛親人。
參考資料: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環境事故應變諮詢中心、三軍總醫院
專家諮詢: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 洪世文醫師
【延伸閱讀】
急診檢傷分類如何進行?如何分級?急診五級檢傷分類基準總整理
OHCA是什麼?救得回來嗎?學會OHCA急救流程提高存活率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