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有什麼特徵?原因、症狀、分期、存活率及治療

美國前總統拜登的辦公室18日證實,現年82歲的拜登(Joe Biden)確診前列腺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骨頭。(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前列腺癌是什麼?
前列腺癌原因
前列腺癌有什麼特徵?先兆與8種常見症狀
前列腺癌分期及存活率
前列腺癌檢查及診斷方式
前列腺癌治療
前列腺癌如何預防
{DS}
美國前總統拜登(Joe Biden)確診前列腺癌!拜登辦公室18日聲明,拜登上週因泌尿系統症狀就醫,後被診斷患有惡性前列腺癌,病理報告顯示格里森評分高達9分,代表癌細胞具高度惡性,並已出現骨轉移情況。目前,現年82歲的拜登正與家人及醫療團隊積極討論後續治療計畫。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前列腺癌為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名,個案數年增率居全癌之冠,個案年齡中位數為72歲,可說是「熟男隱形殺手」。前列腺癌有什麼特徵?一文整理前列腺癌原因、先兆、存活率及治療。
前列腺癌是什麼?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是發生在前列腺的惡性腫瘤。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位於膀胱下方、包覆尿道,主要功能是分泌前列腺液,為精液的重要組成之一。
根據全球癌症資料庫GLOBOCAN統計,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大常見的癌症,僅次於肺癌。在台灣,前列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也逐年上升,已躍升為男性十大癌症之一。
至於,有些民眾可能有疑問「前列腺癌就是攝護腺癌嗎?」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指出,前列腺癌又稱攝護腺癌,其發生率與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這種現象在經濟高度開發社會尤其明顯,可能和廣泛的前列腺癌篩檢及年齡結構老化有關。
前列腺癌原因
根據三軍總醫院衛教資料指出,目前前列腺癌的病因不明,可能與性激素有關,絕大部分的前列腺癌發生在前列腺後葉,多為腺癌 。據美國克利夫蘭診所資料指出,腺癌起源於分泌液體的腺體細胞(如前列腺)。其他較為罕見的前列腺癌則由其他類型的細胞形成的,包括小細胞癌、移行細胞癌、神經內分泌腫瘤及肉瘤。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表示,前列腺癌的風險因素包括以下4種:
前列腺癌原因:年齡
年齡是前列腺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研究顯示,男性在50歲之後罹患前列腺癌的機率顯著增加,而根據統計資料,台灣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齡中位數約為72歲,顯示高齡族群為高風險族群。
前列腺癌原因:家族病史
若家中有一等親(如父親、兄弟)曾罹患前列腺癌,個人的罹癌風險會明顯提升。台灣本土研究指出,有家族病史者的風險高出一般人達3.9倍,顯示遺傳基因在疾病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
前列腺癌原因:肥胖與體重過重
體重也是前列腺癌風險的重要指標。根據國內研究,身體質量指數(BMI)過重者,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提高約1.15倍。另有部分國際研究發現,肥胖者罹患高惡性度或晚期前列腺癌的風險也相對較高,可能與賀爾蒙代謝異常與慢性發炎有關。
前列腺癌原因:飲食習慣
西化飲食型態也是前列腺癌的重要風險因子。攝取大量紅肉、加工肉品(如香腸、火腿、培根)與高熱量食品,與前列腺癌整體風險增加密切相關。
前列腺癌有什麼特徵?先兆與8種常見症狀
查岱龍指出,前列腺癌在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因此許多患者直到出現體重減輕或排尿異常等晚期表現才就醫。根據統計,台灣約有33%的前列腺癌患者在確診時已是第四期、出現遠端轉移,遠高於美國僅8%的比例,顯示國人普遍缺乏早期篩檢意識。
前列腺癌較常見的8種症狀,包含:
- 排尿困難
- 排尿時需用力或花費很長時間
- 小便次數增加、夜間頻尿
- 難以將膀胱中的尿液完全排空
- 尿液或精液中有血
-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 背部、骨盆處出現持續性疼痛
- 疲勞
前列腺癌(攝護腺癌)在早期多半無明顯症狀,因此常被稱為「沉默的癌症」。但仍有部分患者會出現一些早期徵兆,可作為警訊。常見的前列腺癌先兆包括排尿異常、血尿或血精、性功能異常,以及下腹或會陰部不適等,建議進一步就醫確認,並釐清是否與前列腺肥大或泌尿道感染等其他疾病相關。
前列腺癌分期及存活率
查岱龍強調,若能在前列腺癌早期階段發現,治癒率極高,五年存活率接近100%;但若延誤至晚期,病情不僅難以控制,也大幅縮短患者的生命預期。前列腺癌分期依照TMN分期系統(T:腫瘤,N:淋巴結,M:轉移)共分四期。以下表格說明前列腺癌的分期及存活率:
分期 | 特徵說明 | 5年存活率 | 常見治療方式 |
第一期(Stage I) | 癌細胞局限於前列腺內,體積小、無症狀,臨床上肛門指診末觸摸到腫瘤 | 約100% | 觀察追蹤、前列腺切除手術、放射治療 |
第二期(Stage II) | 腫瘤可經由肛門指診觸摸到,仍侷限在前列腺內 | 約80~85% | 手術、放療、荷爾蒙治療(視病人情況) |
第三期(Stage III) | 癌細胞突破前列腺包膜,侵犯周圍組織,包括貯精囊或鄰近膀胱的組織 | 約70% | 手術、放射治療合併荷爾蒙療法 |
第四期(Stage IV) | 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骼、淋巴或其他器官 | 約45%(若有轉移) | 荷爾蒙治療、化療、標靶治療、緩和醫療 |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指出,一旦病灶轉移到骨骼或其他部位,平均存活期約為二年到二年半。通常荷爾蒙的療效大約可維持三年到一年半。若是荷爾蒙療效失敗後,病患存活期很難超過兩年。另,依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衛教說明,第三期如未接受治療,可能僅剩平均5-8年的壽命;第四期,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壽命僅剩約3-5年。
另外,前列腺癌的惡性程度常以「格里森分數」(Gleason score)來評估。這套分級系統是根據顯微鏡下腫瘤組織中腺體細胞的排列狀況來判斷。細胞排列越接近正常,分級越低(第1級);排列越不規則、混亂,分級則越高(第5級)。格里森分數是將腫瘤中佔最多和次多的兩種細胞分級相加,分數越高代表腫瘤惡性越強,預後風險也越大。根據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資料以下整理格里森分數分級:
- 格里森分數第一級:格里森分數2~6分。
- 格里森分數第二級:格里森分數7(3+4)分。
- 格里森分級第三級:格里森分數7(4+3)分。
- 格里森分級第四級:格里森分數8(4+4、3+5、5+3)分。
- 格里森分級第五級:格里森分數9~10分。
前列腺癌檢查及診斷方式
前列腺癌在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因此透過適當的檢查與診斷工具,能夠及早發現,提升治療成功率。以下是常見的前列腺癌篩檢及診斷方法:
- 攝護腺特異抗原(PSA)血液檢查:PSA是一種由前列腺細胞分泌的蛋白質,血液中的PSA濃度升高可能暗示前列腺有異常,包括癌症、前列腺肥大或發炎。適用對象50歲以上男性,或有家族史者可提前至45歲開始檢查。不過,PSA升高不一定是癌症,還需搭配其他檢查確認。
- 直腸指診(DRE):醫師以戴手套的手指從直腸觸診前列腺,檢查其大小、硬度及表面是否有結節。肛門指診雖無法檢查前列腺全體,但簡單快速,有助於發現異常硬塊。
- 前列腺超音波(TRUS):經由直腸放置探頭,檢視前列腺形態及大小,有助於導引切片。
- 磁振造影(MRI):高解析度影像,可評估癌症範圍及是否侵犯鄰近組織,幫助判斷治療策略。
- 前列腺穿刺活檢:當PSA異常或直腸指診發現可疑病灶時,醫師會進行前列腺穿刺活檢,取出組織切片送病理檢查以確診。最後確定是否為惡性腫瘤及其分級(如格里森分數)。
前列腺癌治療
前列腺癌的治療策略主要依據癌症分期、患者年齡、整體健康狀況及腫瘤特性(如格里森分數)來決定。治療目標可分為根治性治療(治癒癌症)與緩解症狀、延長存活期。以下為前列腺癌主要治療方法:
- 觀察
- 手術治療
- 放射治療
- 荷爾蒙治療
- 化學治療
- 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主任委員吳俊德醫師表示,早期前列腺癌治療以積極監測、手術及放射治療為主,當病程進展至末期則須以全身性的治療方式,主要為荷爾蒙療法。但是多數患者在治療2~3年產生去勢抗性,病程進展為去勢抗性前列腺癌,其中約有六成患者會在治療3年內進展成轉移性去勢抗性前列腺癌。
然而,患者多為高年齡層不易承受化療副作用,同時後續治療選項較少。 所幸,近期最新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併用,有助提升前列腺癌整體存活率。吳俊德解釋,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是透過抑制雄激素接受體,來抑制攝護腺癌細胞生長的目的,可幫助mCRPC患者降低復發風險,但對於部分基因缺失患者的效果卻相對有限。
前列腺癌如何預防
根據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前列腺癌為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名,2022年確診個案數9,062例,年增長率高達21%,為所有癌症之冠。另外,前列腺癌死亡率在過去十年間增加44%,現已成為全國癌症死亡率第五名。查岱龍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至少檢驗一次「攝護腺特定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值」,若有前列腺癌家族病史則應提前至45歲起定期篩檢。
參考資料:三軍總醫院、台灣癌症基金會、Mayo Clinic、National Health Service、American Cancer Society、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Cleveland Clinic、澄清醫院中港分院
【延伸閱讀】
熟男殺手「前列腺癌」死亡率十年暴增44%!醫曝「治療新選擇」助提升晚期患者存活率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