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豬肉掛在欄杆上」 她一語道出發病的無力!醫盼健保早日給付「重症肌無力」新型生物製劑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教育研究副院長葉建宏(中)表示,全台約有6,000位肌無力患者,其中8成可透過類固醇等現行療法有效控制病情,但仍有2成屬於「難治型重症肌無力」,即使歷經多種治療,病情仍反覆發作、難以穩定控制。(圖/林勻熙 攝)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林勻熙 整理2025-04-24

「眼睛怎麼也閉不緊、喝水卻吞不下去」——這些看似微小的症狀,可能是重症肌無力的早期徵兆。全台目前約有6,000位重症肌無力患者,其中八成可透過傳統療法有效控制病情,然而仍有約兩成屬於「難治型重症肌無力」,病情反覆惡化、無法穩定,甚至需仰賴插管、急診住院才能度過每一次危機。其中超過50位難治型患者病情嚴重,面對沉重的醫療與生活壓力,病友團體與醫界專家共同呼籲,儘速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為高風險病患帶來一線生機。

罹病初期易誤當眼疾!5成患者兩年內進展為全身型肌無力

重症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免疫系統異常產生抗體,錯誤攻擊神經肌肉傳導系統,導致肌肉無法正常運作,進而釀成肌肉無力等症狀,好發於20至30歲女性與50歲以上男性。重症肌無力症狀主要影響4大系統包括:

  • 眼睛:大小眼、複視
  • 四肢:四肢無力,下午就斷電
  • 吞嚥:嘴斜、吞嚥困難、大舌頭、口齒不清
  • 呼吸:呼吸困難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教育研究副院長葉建宏表示,多數病友初期為「眼肌型肌無力」,出現眼皮下垂、大小眼與視力模糊等症狀,其中3~5成會在2~3年內進展為「全身型」,進一步出現口齒不清、四肢無力、行動困難,甚至可能影響吞嚥、呼吸等重要維生功能,而發病初期前三年為黃金治療期,尤其是前三個月。

「像豬肉掛在欄杆上」 她道出發病無力的痛苦時刻

現年43歲的設計師Kathy,六年前發病初期發現眼睛突然無法閉緊,原以為是短暫的顏面神經短暫失調,經診斷才發現罹患重症肌無力。隨病情惡化,嘴巴無法閉合,連進食、喝水都成難事。她回憶發病時的無助:「發病時,我就像豬肉掛在欄杆上」,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身體隨時可能失控,意識清楚卻全身動彈不得。

原本熱愛唱歌、性格外向的Kathy,因講話變大舌頭、發音模糊,漸漸不敢與人交談,工作只能勉強支撐半天就會體力透支。儘管靠藥物穩住病情仍反覆發作,也因頻繁請假回診,導致在疫情期間慘遭裁員,面臨職場、生活雙重打擊。令人遺憾的是,當生物製劑的臨床試驗即將展開時,她卻確診早期肺癌無緣參與。後續又感染肺炎病情急轉直下,需插鼻胃管進食,插管輔助呼吸,仰賴高劑量類固醇與洗血急救,才勉強穩住病情。她的故事非單一個案,而是台灣數十位難治型患者現況的縮影。

另外一名個案為56歲的國榮,原是室內設計師,數年前因出現複視而就醫,確診為重症肌無力。發病後出現口齒不清、講話不舌頭,甚至得用膠帶黏住眼皮才能出門,嚴重影響人際與職場生活。過去曾嘗試類固醇仍無法穩定病情,體重更因此暴增20公斤,並出現指關節與青光眼等副作用,甚至因吞嚥困難而無法正常服藥。他還錄製音檔說明發病處置方式,以備無法開口求救時他人能即時援助。

幸運的是,他後來參與生物製劑的臨床試驗,症狀顯著改善,如今已退休並投入志工服務。他的故事,見證了生物製劑在難治型患者身上的希望。

「三失」人生壓力沉重 2成難治型患者急需新型治療

據統計,全台約有6,000位肌無力患者,不少國家將該病列為罕見疾病或難症,但在台灣卻未納入罕病保障範疇。葉建宏表示,早年肌無力症致死率相當高,所幸隨著大力丸(乙醯膽鹼酶抑制劑)、類固醇、胸腺切除手術、血漿置換與免疫球蛋白等治療逐步發展,死亡率已降至3%以下。

雖然約8成患者可透過綜合性治療控制病情,仍有2成屬於「難治型」(或稱頑固型),患者病情反覆發作,其中又有約50名患者對傳統療法反應不佳,甚至無法承受類固醇副作用。一旦病情惡化,往往需住院插管,恐需住院、插管,才能撐過「危象」,亟需新型治療的介入。

葉建宏強調,肌無力雖然「不再是重症」,但依舊是難以治癒的「難症」,症狀容易混淆,延誤診斷,且病情反覆不定,許多病友面臨「三失」困境——失去工作能力(失勞)、長期壓力、情緒低落導致的「失志」,以及因病情惡化需要人照顧的(失能)。

醫盼健保優先支持新型療法 助患者穩定病情重返職場

目前國際上已有四大類生物製劑獲准用於治療重症肌無力,能有效改善病程、降低惡化風險、恢復生活功能,包括美國、德國、日本、加拿大等多國皆已納入保險給付。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也發布臨床照護指引,建議接軌國際趨勢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改善難治型患者的長期病程。

葉建宏表示,已有部分病友參與生物製劑臨床試驗受益,病情穩定並重返職場,但仍有逾50名如同Kathy的病友,現行治療已無法有效控制,導致病情反覆、急診住院,陷入治療困境。醫學會建議,健保應優先支持這些逾50名有嚴重迫切治療需求的病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穩定控制病情,並逐步擴大適用範圍,落實健保精準與效益導向的照護政策。

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理事長梁采葳也強調,重症肌無力雖無法根治,但透過合適藥物穩定控制,病友仍可維持正常生活。她鼓勵病友積極治療、加入團體汲取支持,也期盼政府能真正看見「未被照顧的少數人」,將難治型重症肌無力患者納入健保治療的保護傘下。

【延伸閱讀】
年輕女性注意》大小眼、四肢無力...你可能是「重症肌無力」!壓力竟是誘發因子,初期4症狀要小心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