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走路容易跌倒?中醫師教「刺激3穴道+1平衡訓練」,強化平衡感、預防跌倒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近日於國際期刊《Heliyon》發表最新大型研究。該研究證實,針灸在提升中風患者平衡與行動能力上的實質助益,且效果無論年齡、性別、病情輕重皆一致呈現。(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林勻熙 整理2025-05-09

隨著台灣高齡人口快速增加,中風後續照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尤其跌倒與交通事故等意外傷害,已成為中風患者常見的二度健康威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近期於國際期刊《Heliyon》發表最新大型研究,證實針灸治療有助降低中風患者發生意外的風險。除了臨床治療外,他也建議民眾日常可透過簡單的平衡訓練與三大關鍵穴位刺激,強化下肢肌力與感覺協調。

最新研究:針灸治療助降26%意外風險

該研究題為《Efficacy of acupuncture in reducing accidental injury risk in stroke patients: A national-scale cohort study》,首次以長達六年以上的使用全國健保資料庫追蹤超過十萬名新診斷中風患者,深入評估針灸治療對降低跌倒、車禍等意外傷害的保護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接受針灸治療的中風患者,其意外傷害發生率顯著低於未接受針灸者,每千人年僅10.2件,相較之下未治療組達15.8件。經統計模型校正多項共病、使用安眠藥等變項後,針灸治療者的意外傷害風險下降了26%,證實針灸在提升中風患者平衡與行動能力上的實質助益,且效果無論年齡、性別、病情輕重皆一致呈現。

林舜穀表示,這項成果不僅再次彰顯中醫針灸在神經康復領域的重要角色,更呼應了「壯世代健康中醫照護」的理念,強調透過中醫介入,讓更多中高齡族群在歷經大病後仍能維持自立生活、降低二度傷害的風險,提升整體生活品質。面對即將來臨的人口老化高峰,未來中醫師將在壯世代健康促進、失能預防及延緩退化等方面,扮演更加積極而關鍵的角色。

三大穴位保養 助穩行動力、防跌倒

為了協助中風患者強化平衡感、預防跌倒,林舜穀推薦日常保養中可以適當刺激三個關鍵穴位,分別是「腳踩穩-照海穴」、「頭不暈-耳門穴」以及「邁開步-梁丘穴」。

照海穴

位於足內踝尖下方凹陷處,從內踝骨尖直下約一橫指寬的位置,取穴時可讓患者盤腿或採坐姿,找到內踝骨下方明顯的凹陷點即是。建議每天以拇指適中力度按壓照海穴,每次一至兩分鐘,有助於促進下肢肌力與本體感覺的穩定,強化「腳踩穩地」的能力,對於步態不穩、容易跌倒的中風患者有良好的輔助效果。

▲照海穴。(圖/林舜穀醫師 提供)

耳門穴

位於耳珠前方、張口時可摸到的凹陷處,是耳區重要的氣血交會穴。建議以食指輕輕按壓或點揉,每次一至兩分鐘。刺激耳門穴可以幫助調節內耳前庭系統的功能,改善中風後常見的暈眩和平衡感失調問題,使頭部感覺更清晰,行走更安全穩定,因此有「頭不暈」的輔助效果。

▲耳門穴。(圖/林舜穀醫師 提供)

梁丘穴

位於大腿前側,膝蓋髕骨上緣向上約兩寸(約三橫指寬)的肌肉隆起處,壓之有痠脹感即是正確位置。取穴時可採坐姿或半屈膝姿勢,方便找到肌肉隆起點。建議以指關節輕敲或拇指持續揉按梁丘穴,每次一至兩分鐘,可增強股四頭肌的力量,改善膝關節的穩定性與步態協調性,幫助患者「邁開步伐」,進而降低跌倒的風險。

▲梁丘穴。(圖/林舜穀醫師 提供)

除了穴位刺激外,林舜穀也建議中風患者配合簡單的平衡促進運動,例如「扶牆單腳站立訓練」雙手扶牆,單腳抬起,左右各維持30秒到1分鐘,逐步延長時間。若平衡能力尚可,也可以進行雙腳併攏站立、閉眼維持10至20秒的訓練,以加強本體感覺及前庭系統的協調。這些方法簡單、安全,搭配穴位保養,可以有效促進中風患者的下肢肌力和平衡能力,減少意外跌倒發生,幫助壯世代患者走得更穩、更遠。

資料提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字級100%